1. Russia-Volgograd体育场 [5MB]

    建筑的外壳由钢杆组成的菱形网格构成,网格的密度由低到高逐渐变小;顶部的交汇处形成了火箭的图案,同样包含着致敬的意味。建筑表达旨在呈现一种以“胜利”为核心的独特意象,同时呼应了伏尔加格勒乃至整个国家的英勇历史。

  2. Siemens Middle East Headquarters [15770MB]

    由Sheppard Robson设计、位于马斯达尔城的西门子总部正式开启,这座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建筑赢得了LEED铂金奖,成为中东地区最具可持续性的建筑之一,为可持续建筑设定了新标准。 Sheppard Robson设计的西门子中东总部大楼位于阿布达比酋长国的马斯达尔城。这座新的大楼成为中东地区可持续办公大楼的新标准。大楼面积为22,800 m2,悬浮于一片新公共广场之上,结构十分严谨。Sheppard Robson按照Siemens和MASDAR的提议设计了这座功能优化的建筑,以每平方米相同的造价实现了最大的可持续性。 西门子中东地区总部大楼是该区域第一批获得LEED铂金奖的建筑之一。设计师结合传统设计和参数化分析设计了高效紧凑的结构,节约了材料并将碳排放量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了可持续性的目标。

  3. 阿里地区-01 [16573MB]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极”、“生命之禁区”。 境内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等,主要河流有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等,主要湖泊有扎日南木错、班公湖、拉昂错等。 主要旅游景点有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札达土林等。本次调研针对阿里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

  4. 巴迪·霍利表演艺术与科学大厅 [15723MB]

    本项目以LEED Silver为目标,建筑的外立面上采用了各种巧妙的设计手法,以创作出更多阴影,来对抗德克萨斯州南部平原地区的极端温度波动。长长的悬挑、倾斜的混凝土翅片和深嵌的缎带窗都可以作为建筑帷幔来为室内空间降温,并在过滤光线的同时丝毫不妨碍大厅周围广阔的景观视野。

  5. 巴塘县城关甘荣祥宅 [3970MB]

    川藏茶马古道带来的商业经济发展,建筑形式也必定要汉族的影响,出现的非传统形制的住宅形式。这种商业店宅式住宅多为一层或二三层碉房的院落,底层前半部分因临街不作为畜圈而设为店面对外营业,后面存货、住人或者楼上住人。巴塘县城关甘荣祥宅,整个平面狭长,开间方向为两空,进深方向为8空。底层一间店面,前2空为开敞式柜台,后3空为账房及仓库。另一间既是楼梯间,又是至后院的通道,同慈低那摩店宅一样,牲畜圈占3空,移至后院。二层临街面为厨房及库房,后面南向为卧室。

  6. 白玉达塘寺 [9806MB]

    白玉寺,建于1857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县城西南,川藏公路北线和南线之间,70年代末公路才修到县白玉寺城,距成都991公里背靠灌木丛生的石山,面对清澈明静的俄科河。 白玉寺,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造型精美,雄伟壮观。主要建筑有经堂七座,佛殿三座,灵塔三座,大型转经房八座及僧舍等,有僧众千余人。 数据来源于《青海古建筑》、建筑期刊、古建筑测绘书籍和知网数据等。

  7. 边坝寺 [7120MB]

    边坝寺。 边坝称边坝强巴林寺。位于昌都地区边坝县边坝乡所在地的向林村,南距麦曲河50米,海拔4080米。边坝寺是由八思巴在第二次前往元大都拜见忽必烈返藏时( 1253年)所建,属萨迦派寺院。后由温色洛布主持寺院,此人为边坝县拉孜乡定囊村人,主持寺院时期维修并扩建了寺院,圆寂后被追封为第一世边坝活佛。 边坝寺雄边坝镇镇府用地的东边,坐北朝南,由两部分组成,即北侧的四层主殿以及其东、西、南三面围的"H"形的二层廊院, "H"形的二层廊院与南面的围墙(后被拆除改建为二层僧舍)以及主殿分别形成外院和内院。寺庙总占地面积10456.78平方米。2007年5月22日公布其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边坝寺整个建筑群的用材与当地建筑风格协调一致,建筑功能简单明确、主次分明,是一142 座极有保护价值的典型的寺庙建筑。 数据资料来源于《西藏古建筑测绘图集》、其他建筑期刊、书籍、知网数据等。

  8. 查嘎达索寺 [4018MB]

    查嘎尔达索寺,始建于1160年,是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的修行圣地之一,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境内。寺庙依山势而建,起伏错落,占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全部建筑为木石结构,是一处享有盛名的古迹。 [1] 查嘎尔达索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寺庙初为宁玛派,后改宗噶举派。曾有12代堪布传承衣钵,盛时僧侣百余人。每年来此朝拜的佛教信徒来自吉隆县各乡、村以及康区和尼泊尔等地。主要建筑由西至东依次有曲吉拉尊巴·仁真朗吉拉康衮、拉不让、哲布绒布切、杜康切姆与甘珠尔拉康、乌玛卓等。 数据来源于西藏古建筑测绘图集。

  9. 昌都烟多寺 [4098MB]

    烟多寺该寺坐落在察雅县烟多镇,玛贡扎西央启由扎西曲宗寺一世活佛扎巴江措于1680年(藏历铁鸡年)建至18世纪第四世活佛 洛桑郎吉期间。扎西曲宗寺因大火被焚,于是僧人迁往烟多重建,更名为扎西央启寺,是察雅罗登西绕呼图克图的主寺。后毁于文革,1983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 政府批准修复开放。玛贡寺还有30多幅唐卡,5本用金粉书写成的经书和菩萨等物。 数据来源于西藏古建筑测绘图集。

  10. 丹巴县嘉绒民居 [8460MB]

    该民居共五层,一层喂养牲畜;二层有宽敞的入户平台,并设厨房、客厅以及2间卧室,厕所单独外设;三层为该民居的休息功能区,设有4间卧室和1间大客厅;四层和五层主要用于晾晒和储存粮食,这两层都有不同程度的出檐。

  11. 道孚县八美镇色卡乡高儿桥村民居 [7544MB]

    民居主体建筑共有两层,另有一块晒场,一间牛棚。民居外观朴素,院落较大。道孚地区的崩空石木民居一般都采用岩石碎块作砌体材料,但本户民居采用河滩拾得的鹅卵石,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色。主体建筑底层一侧做牲畜圈,另一侧用于阴干尚未熟透的粮食,大型农用机械停放在一层中央,整个一层不开窗,民居二层向内退收并留出露台,露台尽头通向调出的厕所,二层还设有三间卧室、1间经堂和1间厨房。

  12. 德格县更庆镇民居 [3931MB]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西北部,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接,西与西藏江达县隔江相望,北与石渠接壤。位于更庆镇司根龙的阿尼宅,建筑南侧临近道路,地形为西高东低,建筑的入口在南面。一层平面呈长方形,中间的一道纵墙将平面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面为谷草间,一道横墙将南面分成楼梯间和杂物间。由于地形的原因,二层平面在一层平面的基础上向西面加宽了一跨,西面为一挡土墙,二层为八室一厅,在北面有两间空房,一间客房,走廊尽端有一个出挑阳台,经堂位于平面的东北角上,平面的中间部分为粮食厅和客厅,南面分别为厨房、卧室和一间冬季用来烤火、做饭的小客厅。通过西面的楼梯上到三层,三层平面出现退台,形成一个较大的晒坝,平面上一共有 3 间空房。

  13. 邓达古民宅 [3850MB]

    邓达古民宅位于昌都市左贡县田妥镇邓达村,318国道沿线,西距左贡县城50千米,海拔4048米。 邓达古民宅主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为三楼一底藏式平顶土木石结构。一层为畜生棚,二层为住房、伙房、仓库等。三层房屋西北边部分倒塌。 邓达古民宅始建于清末,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据了解“邓达”家族原是当地的经商大户,后机缘巧合该家族得到了五世达赖信任,便封为当地的地方官,其权力同当时的左贡宗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同,可以收取当地近300户居民的赋税。而邓达古民宅就是在当时修建,一直沿用至今。2009年,昌都市文化局组织对古民宅进行了抢险加固。 2008年经左贡县人民政府批准,已将邓达古民宅列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0月16日220 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数据来源于西藏古建筑测绘图集。

  14. 东坝古民宅 [3866MB]

    东坝古民宅位于西藏昌都市左页县东坝乡军拥村中心地带。海拔2730米,距离县城44千米。东坝古民宅始建于清末,由主楼和院落两部分组成。主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建筑面积551.7平方米,为三楼一底平顶藏式建筑,土本石结构,墙基由块石砌筑,夯土墙身,大部分内部隔墙(补墙)为木骨藤编泥墙。由于东坝一带百姓一直有经商传统,生活较富裕,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大多老宅已被新式民居所代替,新修建的民居从材质、规格上都发生了变化。不仅使用了很多现代材料,而且规格比原先大。因此,东坝古民宅是东坝地区唯-一处能够清晰呈现当时历史背景和建筑建 造工艺特点及水准的珍贵历史遗迹。其建造格局独特、窗扇木构件装饰精美,是集中体现东坝 地区古建筑建造工艺特点的典型,对于研究藏东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革”期间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但通过后期的局部维修,原建筑结构、风貌和形制得到了较好的 243保存。 数据资料来源于《西藏古建筑测绘图集》及其他建筑书籍、期刊、知网论文等。

  15. 堆龙德庆县古荣村 [1990MB]

    堆龙德庆县古荣村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部。平均海拔约4500米,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不甚分明;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于6—9月,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气候垂直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各不相同。

  16. 堆龙德庆县古荣村 [2654MB]

    堆龙德庆县古荣村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部。平均海拔约4500米,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不甚分明;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于6—9月,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气候垂直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各不相同。

  17. 堆龙德庆县古荣村 [1604MB]

    堆龙德庆县古荣村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部。平均海拔约4500米,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不甚分明;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于6—9月,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气候垂直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各不相同。

  18. 堆龙德庆县古荣村 [2363MB]

    堆龙德庆县古荣村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部。平均海拔约4500米,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不甚分明;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于6—9月,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气候垂直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各不相同。

  19. 堆龙德庆县贾热村 [1891MB]

    简介: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相对高差约1860米。有明显的高原河谷垂直气候特征。东南部属拉萨河谷区,地势平坦开阔。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候区。雨季降水集中,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日照时候长,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

  20. 堆龙德庆县贾热村 [3627MB]

    简介: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相对高差约1860米。有明显的高原河谷垂直气候特征。东南部属拉萨河谷区,地势平坦开阔。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候区。雨季降水集中,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日照时候长,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

  21. 堆龙德庆县贾热村 [3895MB]

    简介: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相对高差约1860米。有明显的高原河谷垂直气候特征。东南部属拉萨河谷区,地势平坦开阔。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候区。雨季降水集中,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日照时候长,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

  22. 堆龙德庆县贾热村 [43472MB]

    简介: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相对高差约1860米。有明显的高原河谷垂直气候特征。东南部属拉萨河谷区,地势平坦开阔。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候区。雨季降水集中,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日照时候长,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

  23. 堆龙德庆县贾热村 [36184MB]

    简介: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相对高差约1860米。有明显的高原河谷垂直气候特征。东南部属拉萨河谷区,地势平坦开阔。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候区。雨季降水集中,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日照时候长,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

  24. 堆龙德庆县贾热村 [35640MB]

    简介: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相对高差约1860米。有明显的高原河谷垂直气候特征。东南部属拉萨河谷区,地势平坦开阔。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候区。雨季降水集中,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日照时候长,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

  25. 堆龙德庆县贾热村 [2019MB]

    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相对高差约1860米。有明显的高原河谷垂直气候特征。东南部属拉萨河谷区,地势平坦开阔。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候区。雨季降水集中,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日照时候长,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

  26. 堆龙德庆县桑木村 [1178MB]

    简介:桑木村位于西藏拉萨河畔,桑木村地处拉萨市郊,距离拉萨市客运站有12公里,紧邻青藏公路,桑木村在西藏有很长的历史,据说,桑木村的村名是莲花生在此修行时所起。桑木村传说是三世达赖喇嘛的诞生地。2018年11月,获得中国生态文化协会“2018年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

  27. 堆龙德庆县桑木村 [466MB]

    桑木村位于西藏拉萨河畔,桑木村地处拉萨市郊,距离拉萨市客运站有12公里,紧邻青藏公路,桑木村在西藏有很长的历史,据说,桑木村的村名是莲花生在此修行时所起。桑木村传说是三世达赖喇嘛的诞生地。2018年11月,获得中国生态文化协会“2018年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

  28. 甘南州博峪村苫子房民居 [1934MB]

    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 2019 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村落大部分位于中低河谷山地,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2534 m。县境中部有斜藏 大山、大石山等山峰,是县境西北部诸水流的发源地。在 全长174 km的洮河南北两岸,分布着齐家文化、辛店文化 及马家窑文化遗址。

  29. 甘南州扎尕那民居 [1834MB]

    扎尕那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古城,自然风景优美,人文风俗淳朴,建筑风格独特。设有经堂功能的起居室是扎尕那的民居建筑的核心空间,其余空间如:储藏空间、牲畜棚等均为附属空间,设置在起居空间的东侧、南侧或者西侧,与北侧的山坡形成合围之势,使起居室在中间,能够有效地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室内温度,增加舒适性。起居室往往窗户设置的特别高,阳光直射进屋子基本可以照亮整个空间,保证了夜晚居民休眠的室温宜人;储藏空间和通道空间设有透光孔,不仅为可以提供照明,还能通过光照产生的热量形成空气对流,减少潮湿;对于那些附属用房来说,通常起到了空气间层的作用,也就是说防止了主要用房内热空气的损失。

  30. 甘孜孔营官寨 [1865MB]

    孔萨官寨位于甘孜州甘孜县新市区北端台地上,山上就是甘孜寺,是典型的藏族宫堡类建筑。孔萨官寨为总体布局呈日字形,南北朝向,分前后两院,前院院小,天井大,后院是主体,设楼井。底层前院为一般乌拉及念经时喇嘛等用的大厨房同牲畜圈,内院为粮食及杂仓贮存等。二层的前后院各室相互连通,内院北端正中有大经堂一间。三层前院为家奴等住房,后院为贮藏及小厨房。四层只有在内院的东西北三面才有房间。各层房钱都有阳台及柱廊围绕天井相互通达,天井由下至上逐层放大。

  31. 格萨尔广场(文化艺术中心) [1889MB]

    “格萨尔广场”其得名广场的主建筑雕塑“格萨尔王”,广场属玉树境内规模最大的,总投资1852.63万元,总占地面积为60000平方米,于2007年7月正式竣工。雕塑总高度为21米,是由黄铜材料制作而成,是藏族人怀念“格萨尔王”而造。传说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妖魔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天神之子格萨尔降临人间,他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能和诸天神的保护,降妖伏魔,铲强扶弱,给人间带来了幸福与安宁,于是天神之子的英雄事迹在人间流传开来,在漫长的岁月中,传奇的故事演变了蜚声中外的史诗《格萨尔王传》。 数据来源于建筑期刊、书籍及知网论文等。

  32. 古格王朝遗址 [1778MB]

    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后人逃往阿里,建立了三个小王国,其中德祖衮在10世纪前后建立古格王朝。 巍峨的古格故城坐落于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托林镇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县城19公里。为曾经拥有百万之众的金戈铁马的吐蕃王室后裔所建,偏居此地700余年,传承20余代国王,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于十七世纪灭亡,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 2014年10月1日,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文物局称,历时3年多的古格王朝遗址修缮保护工程已全面完工

  33. 海西州乌兰县都兰寺(都兰噶丹桑阿雅仁佩林) [1804MB]

    都兰寺全称“噶丹桑阿玉仁佩林”,意为“具喜密宗增益洲”,因位于都兰河畔故俗称都兰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世祖元年(1271年)。据说当时有位叫阿嘉措的禅师隐目在塔延森林中坐禅,相传他很有法术,信仰藏传佛教。 其后相继有索南嘉措、元丹嘉措、罗桑桑丹、罗桑益希、罗桑阿旺毛兰木等颇有名气的五位禅师,次第在这里坐禅,至今在塔延森林中尚存几十处禅房遗址。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与俺答汗的会晤,促进了藏传佛教在蒙古族中的广泛传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又到塔尔寺讲经。此时,道希汗禅师专程到塔尔寺朝拜,得到三世达赖喇嘛准许,在塔延山口修建了一所静虑室(禅室),这就是都兰寺的雏型。 数据来源于《青海古建筑》及知网数据等。

  34. 嘉那嘛呢游客服务中心 [4318MB]

    玉树是藏区极其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这一价值主要来自于新寨的嘉那嘛呢石堆。它历经300余年的来自各方的信徒的堆放,目前有2.5亿块嘛呢石,规模为世界之最。 数据来源于建筑期刊、书籍及知网论文等。

  35. 结林措巴 [6901MB]

    结林措巴 结林措巴是13世纪初西藏四大措巴(乃东县孜措巴、后藏藏更堆岗措巴、扎囊县结林措巴和葱堆措巴)之一,位于扎囊县结林区结林乡,由印度著名僧人喀且班钦·释迦室利(1127-1225年)之真传弟子强久贝于1224年创建。其整个建筑布局结构与同期的葱堆措巴类似,规模较小,总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 该措巴建筑坐北朝南,围绕主殿有一周长方形围墙,南北长85米,东西宽6.3米,墙厚1米,高3米。主殿位于围墙内中部,共有三层建筑,高达11%。第一层中部是原石墙的地基,地垄,有通风防潮的作用。第二层为主殿正殿,高台起地,沿五级三面石台阶和七级单道台阶(最早为木梯台阶)到正殿门廊。门廊有两根八棱形柱,柱头雕刻华丽,主要有狮头、升云纹、卷草花纹、垂帘纹。门廊壁画只存有四大天王像。大经堂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共30根方柱,其中有4根高约8米的方柱直通三层之上。柱头雕刻有碟形附加透雕的花草图案。经堂左右两侧布置有狭窄的密室,只设一小门。 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殴内四根方柱高达6米,佛殿东西两边各有一间护法神殿,这是结林措巴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 主殿三层的建筑多为小房间,环绕第二层大经堂天井布一排方柱回廊。 资料来源:西藏古建筑测绘。

  36. 康定县新都桥新一村民居 [2092MB]

    该民居建于1978年,距今有近40年历史,民居内部装饰以及功能布局自建成后未做过改动,具有那一时代的建筑特色。进门处有“L”型柴房,兼顾堆柴、关牲畜、存放农具的作用。主体建筑高三层,底层关养牲畜,堆放柴草;二层隔出2间卧室,1间客厅,厨房与客厅相同,紧挨着厨房建有粮仓;三层南侧布置经堂,经堂开窗明显大于其他窗户,三层其他空间为仓库及晾晒区。 资料来源:《四川藏区民居图谱(甘孜州康东卷)》,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

  37. 拉卜楞寺 [4552MB]

    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是我国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一般称拉卜楞寺。 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 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

  38. 拉萨曲水县热堆寺 [1859MB]

    热堆寺位于曲水县聂当乡热堆村,318国道西北侧约2公里处。公元3世纪(约205年)由桑普林堆·待从如娃创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内主供拉巴索巴佛,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热堆寺第二世次久追古(现无活佛),是前藏六大寺院之一。1981年修复开放,建筑保存完好。建筑包括措钦大殿、觉但康赞、尼夏康赞、康赞等。

  39. 黎巴嫩Cana民宿 [1840MB]

    该项目位于黎巴嫩的巴木顿,基地周围是埋葬腓尼基人的千年岩石,它们经过几千年的风吹日晒,变成灰色和黄色,围绕整个基地。民宿坚硬的挡土墙映衬天然巨石,使人想起远古时代的建筑立面。进入这片干旱的巨石群,充足的阳光直射进来,便可惊喜地发现温暖宜居的洞穴,里面是客厅和厨房。土色墙壁的边缘是转动玻璃门,它向岩石一侧滑动,室内外便融为一体。

  40. 林周县加荣村 [2365MB]

    加荣村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林周县江热夏乡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拉萨河上游澎波曲流域,属高原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年均气温5℃,年均降水491毫米,夏季雨水集中,年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无霜期120天。

  41. 林周县加荣村 [1896MB]

    简介:加荣村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林周县江热夏乡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拉萨河上游澎波曲流域,属高原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年均气温5℃,年均降水491毫米,夏季雨水集中,年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无霜期120天。

  42. 林周县加荣村 [853MB]

    加荣村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林周县江热夏乡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拉萨河上游澎波曲流域,属高原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年均气温5℃,年均降水491毫米,夏季雨水集中,年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无霜期120天。

  43. 林周县加荣村 [1122MB]

    简介:加荣村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林周县江热夏乡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拉萨河上游澎波曲流域,属高原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年均气温5℃,年均降水491毫米,夏季雨水集中,年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无霜期120天。

  44. 林周县联巴村 [382MB]

    村庄历史及现状:林周县联巴村背山面水,是以藏族人民为主的自然村落,村落内存有传统民居,制陶遗址等历史遗迹。联巴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俗文化在2018年被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居简介:民居建设在山麓缓坡上,由碉房,生产用房和围墙围成一个开放的院落,建筑底层用于储存和圈养牲口,二层用于居住。

  45. 林周县联巴村 [412MB]

    村庄历史及现状:林周县联巴村背山面水,是以藏族人民为主的自然村落,村落内存有传统民居,制陶遗址等历史遗迹。联巴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俗文化在2018年被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居简介:民居建设在山麓缓坡上,由碉房,生产用房和围墙围成一个开放的院落,建筑底层用于储存和圈养牲口,二层用于居住。

  46. 林周县联巴村 [2217MB]

    村庄历史及现状:林周县联巴村背山面水,是以藏族人民为主的自然村落,村落内存有传统民居,制陶遗址等历史遗迹。联巴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俗文化在2018年被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居简介:民居建设在山麓缓坡上,由碉房,生产用房和围墙围成一个开放的院落,建筑底层用于储存和圈养牲口,二层用于居住。

  47. 林周县联巴村 [1006MB]

    村庄历史及现状:林周县联巴村背山面水,是以藏族人民为主的自然村落,村落内存有传统民居,制陶遗址等历史遗迹。联巴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俗文化在2018年被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居简介:民居建设在山麓缓坡上,由碉房,生产用房和围墙围成一个开放的院落,建筑底层用于储存和圈养牲口,二层用于居住。

  48. 林周县联巴村 [2856MB]

    村庄历史及现状:林周县联巴村背山面水,是以藏族人民为主的自然村落,村落内存有传统民居,制陶遗址等历史遗迹。联巴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俗文化在2018年被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居简介:民居建设在山麓缓坡上,由碉房,生产用房和围墙围成一个开放的院落,建筑底层用于储存和圈养牲口,二层用于居住

  49. 林周县联巴村 [484MB]

    村庄历史及现状:林周县联巴村背山面水,是以藏族人民为主的自然村落,村落内存有传统民居,制陶遗址等历史遗迹。联巴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俗文化在2018年被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居简介:民居建设在山麓缓坡上,由碉房,生产用房和围墙围成一个开放的院落,建筑底层用于储存和圈养牲口,二层用于居住

  50. 林周县联巴村 [399MB]

    村庄历史及现状:林周县联巴村背山面水,是以藏族人民为主的自然村落,村落内存有传统民居,制陶遗址等历史遗迹。联巴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俗文化在2018年被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居简介:民居建设在山麓缓坡上,由碉房,生产用房和围墙围成一个开放的院落,建筑底层用于储存和圈养牲口,二层用于居住

  51. 美国Optima Camelview 公寓 [1849MB]

    Optima是首个在干旱环境中采用大面积和浅层绿色屋顶系统的项目。它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无疑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景观设计师凭借合作研究和创新性的设计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项目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其设计概念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并获得了包括LEED黄金级认证在内的一系列可持续奖项。这座住宅综合体位于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市中心,共包含700个住宅单元。超过50万平方英尺(约46451平方米)的绿色屋顶覆盖着全部7个楼层,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观感。每个住宅单元都拥有可适应沙漠环境的私人花园露台。街道层的公共空间创造出独特的透明感,使建筑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融合。

  52. 墨西哥Yavia住宅 [1836MB]

    项目坐落于墨西哥中部城市Querétaro的郊区Zibatá。这栋内部含有一系列小庭院的独栋住宅,是本地事务所Intersticial Arquitectura专门为一对年轻的业主夫妇与他们的两只狗狗设计的。住宅位于城市上方的半干旱地区,场地内遍布沙漠植物。根据业主以及其宠物的生活习惯与需求,Intersticial Arquitectura事务所为该住宅规划出充足的户外空间,当狗狗们在这里玩耍时,业主可以从不同房间不同角度看到它们。

  53. 墨竹工卡县赤康村 [119173MB]

    甲玛乡赤康村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西藏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著名庄园之一,村内还保留着庄园特有建筑形式——围墙的部分遗存,林卡、白塔、寺庙等一应俱全,千百年来滋润养育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赞圣泉”还在静静流淌;据考证,该村是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也是我国著名领导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全村木、(鹅卵)石结构的古朴建筑风格烘托着该村的历史文化气息。该村以农为主,兼有一点牧业的半农半牧村,主要生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蔬菜等,该村历史上曾是有名的“粮仓”。

  54. 墨竹工卡县赤康村 [2179MB]

    甲玛乡赤康村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西藏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著名庄园之一,村内还保留着庄园特有建筑形式——围墙的部分遗存,林卡、白塔、寺庙等一应俱全,千百年来滋润养育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赞圣泉”还在静静流淌;据考证,该村是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也是我国著名领导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全村木、(鹅卵)石结构的古朴建筑风格烘托着该村的历史文化气息。该村以农为主,兼有一点牧业的半农半牧村,主要生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蔬菜等,该村历史上曾是有名的“粮仓”。

  55. 墨竹工卡县赤康村 [82886MB]

    甲玛乡赤康村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西藏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著名庄园之一,村内还保留着庄园特有建筑形式——围墙的部分遗存,林卡、白塔、寺庙等一应俱全,千百年来滋润养育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赞圣泉”还在静静流淌;据考证,该村是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也是我国著名领导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全村木、(鹅卵)石结构的古朴建筑风格烘托着该村的历史文化气息。该村以农为主,兼有一点牧业的半农半牧村,主要生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蔬菜等,该村历史上曾是有名的“粮仓”。

  56. 墨竹工卡县赤康村 [26627MB]

    甲玛乡赤康村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西藏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著名庄园之一,村内还保留着庄园特有建筑形式——围墙的部分遗存,林卡、白塔、寺庙等一应俱全,千百年来滋润养育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赞圣泉”还在静静流淌;据考证,该村是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也是我国著名领导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全村木、(鹅卵)石结构的古朴建筑风格烘托着该村的历史文化气息。该村以农为主,兼有一点牧业的半农半牧村,主要生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蔬菜等,该村历史上曾是有名的“粮仓”。

  57. 墨竹工卡县赤康村 [66847MB]

    甲玛乡赤康村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西藏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著名庄园之一,村内还保留着庄园特有建筑形式——围墙的部分遗存,林卡、白塔、寺庙等一应俱全,千百年来滋润养育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赞圣泉”还在静静流淌;据考证,该村是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也是我国著名领导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全村木、(鹅卵)石结构的古朴建筑风格烘托着该村的历史文化气息。该村以农为主,兼有一点牧业的半农半牧村,主要生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蔬菜等,该村历史上曾是有名的“粮仓”。

  58. 墨竹工卡县赤康村 [4036MB]

    甲玛乡赤康村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西藏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著名庄园之一,村内还保留着庄园特有建筑形式——围墙的部分遗存,林卡、白塔、寺庙等一应俱全,千百年来滋润养育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赞圣泉”还在静静流淌;据考证,该村是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也是我国著名领导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全村木、(鹅卵)石结构的古朴建筑风格烘托着该村的历史文化气息。该村以农为主,兼有一点牧业的半农半牧村,主要生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蔬菜等,该村历史上曾是有名的“粮仓”。

  59. 墨竹工卡县赤康村 [1380MB]

    甲玛乡赤康村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西藏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著名庄园之一,村内还保留着庄园特有建筑形式——围墙的部分遗存,林卡、白塔、寺庙等一应俱全,千百年来滋润养育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赞圣泉”还在静静流淌;据考证,该村是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也是我国著名领导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全村木、(鹅卵)石结构的古朴建筑风格烘托着该村的历史文化气息。该村以农为主,兼有一点牧业的半农半牧村,主要生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蔬菜等,该村历史上曾是有名的“粮仓”。

  60. 墨竹工卡县赤康村 [2003MB]

    甲玛乡赤康村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西藏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著名庄园之一,村内还保留着庄园特有建筑形式——围墙的部分遗存,林卡、白塔、寺庙等一应俱全,千百年来滋润养育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赞圣泉”还在静静流淌;据考证,该村是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也是我国著名领导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全村木、(鹅卵)石结构的古朴建筑风格烘托着该村的历史文化气息。该村以农为主,兼有一点牧业的半农半牧村,主要生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蔬菜等,该村历史上曾是有名的“粮仓”。

  61. 木里大寺 [10024MB]

    木里大寺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桃坝乡你易店村达尼牙布山麓,距西昌市300多公里,距县城约60公里。曾是康巴藏区规模最大的黄教喇嘛寺庙之一,在藏区具有特殊的地位。始建于公元1656年,是继瓦尔寨大寺、康坞大寺后兴建的又一座大寺。由饶迥巴·桑登桑布仿拉萨哲蚌寺的格局奠基并主持修建,历时3年,占地约8万余平方米。藏语全称——木里葛丹喜珠曲勒朗巴吉瓦林。

  62. 木里县东朗乡日英村民居 [1897MB]

    路北仲麦家位于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东郎乡日英村。屋顶平面为折尺形,这种类型的碉房体量与其相仿,但三层围合面更广,二层屋面四角中只有一角不受围合,可抵御多个风向的寒风。因为三层各面开窗的不同,造型更活泼。

  63. 青海达那寺 [3825MB]

    达那寺,藏语全称为“达那僧格南宗”,汉译为马耳狮子天堡。因为坐落处有一岩山,形状酷似巴耳得名。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由藏传佛教著名高僧帕竹噶举创始人帕摩竹巴的高徒桑吉叶巴·意西泽巴创建。 达那寺灵塔的遗物,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用碳14测定,属于公元1115年±70年的宋代文物,这个时间和康区土司邦国时代相一致。达那寺格萨尔文化遗存中至今仍有许多谜团。解开这些谜团理应是格萨尔学研究者的责任,我们期待着。 达那寺现在属于噶举派寺院,俗称白教。 全景 全景 噶举派是所有藏传佛教中派系传承发展最多的一派,有四大派八小派之称。而达那寺是八小派中现今唯一一座叶巴噶举寺院。叶巴噶举的创始人叫桑吉耶巴,他一生修建了四座叶巴噶举寺院,其它三座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现今世上只有这座保留完整的叶巴噶举寺院了,这和它坐落在澜沧江上游腹地不无关系。这里海拔虽然很高,但纬度相对较低,因而沟壑纵横雨量充沛,草原林木植被非常茂盛。 数据来源于《青海古建筑》及知网数据等。

  64. 青海海东洪水泉村民居 [3819MB]

    洪水泉村位于青海海东地区平安县西部的洪水泉山梁,属黄土丘陵区,最高海拔 2725m,最低海拔 2203m,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由北往南依次分布有若干冲沟,形如鱼骨状,其中东部和西南各有一条较大的沟壑,在雨季容易形成短暂的季节性河流。洪水泉村风沙较大,全年采暖期有 6个月。 数据来源于知网论文、书籍、网络图片等。

  65. 青海黑马河乡民居 [5791MB]

    黑马河乡民居多为蒙古族游牧民居,即蒙古包。 黑马河乡,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48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加卜龙、直合去乎、文巴地、然去乎4个牧委会。1953年改为黑马河乡,1968年改为黑马河公社,1984年复称黑马河乡。

  66. 青海化隆县巴麻塘村民居 [1907MB]

    青海雄先藏族乡巴麻堂村是适应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典型藏族聚落,它仍旧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特征,其民居及聚落环境与地区自然气候相适应、有效利用本土建筑资源,取得人、建筑、环境的良性互动。 数据来源于知网论文,网络图片,书籍等。

  67. 青海祁连县阿柔乡游牧民居 [5779MB]

    农场居住建筑早期为土木结构的土坯单层房屋,农场的居民点很大一部分由政府统一建设,形成联排式布局,每栋房屋长 30 米宽 7 米,一排建筑可供 5 户家 庭居住。房屋较为简陋,土坯砌筑,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这成为解放初期居住建筑主要建筑形式。每栋联排房屋整体排列,前后对应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环境。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口的不断迁入,村落空间的扩大,砖木房屋逐渐替代了早期低矮的土木房屋。当前民居大多为砖木和有经济条件的砖混房屋为主,建筑形体也由联排式改为独立房屋,并配有完整的宅院围墙。 祁连县的阿柔乡包含 3 个自然村,人口 0.33 万人。每村一般由4-9 户构成,每一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大片牧场,因此乡村形态布局自由松散。乡村大多分布于高原海拔较低的高山冲积平原与河谷地带,背山面水往往是村落的最佳选址地点。该区大部分土地多为游牧点,牧民的放牧点十分分散,即使在草场 较好的地区,每个放牧点的间距也在 40 公里左右。聚落形态与地区游牧方式紧密相连,这与青海东部农业地区有显著区别。牧民的放牧点有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之分。受气温的影响冬季牧场位于海拔较低的河谷谷地,每户的放牧点由牧民居住用房和牲畜圈两大部分组成。居住用房面积一般都不大,常在 50-60 平米,结构形式多为土木和石木结构的一层房屋。房屋朝向面南背北,如今居住房屋前廊基本都为玻璃的阳光间,房屋不设围墙,仅有大大小小的牲畜圈布置在居住房周围,房屋周边往往装饰着彩色经幡。夏季 气温回升,牧场分布多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台地,这时牧民生活多以帐篷为主,分民居帐篷、行旅帐篷。民居帐篷一般用牦牛毛线编织而成,帐篷的顶部有一活动帘,开启可排烟通风,关闭可遮风挡雨。帐篷内陈设简单,正中沿活动帘方向设炉灶,炉灶由生土砌筑,灶后供佛,摆放礼佛的松油灯,内部四周铺有羊毛地毯,供坐卧休息。行旅帐篷用白色帆布制成,有马脊式、尖顶式等。帐篷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是游牧民族适应草环境利于游牧生产创造出的一种极具草原特色的居住建筑。 数据来源于知网、书籍、网络图片等。

  68. 青海西宁塔尔寺 [3868MB]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湟中区城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 [3] 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数据来源于知网论文、网络图片、书籍等。

  69. 青南灯塔乡碉楼民居 [1900MB]

    青南地区河流纵横、水系众多,加之地质地貌多为高山草甸,广布期间多为片状岩石和经河流冲刷而形成的砾石,这与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的黄土地貌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为青南地区碉房民居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这致使民居建 筑原型多为石木结构为主,其建筑主体用片石砌筑,泥浆填缝,自下而上做收分处理。在果洛州南部的班玛地区,为青海省最大的原始林区之一,当地碉房在石 砌基础上,利用当地木料,广泛采用“擎檐柱”,在顶层局部墙体往往采用井干式(木楞子)建造。青南民居平面布局多为凹形、L 性,这与河湟庄廓民居有很大的 相似性,这些充分反映出传统民居在应对自然气候方面的相似性性。 数据源于知网论文、书籍、网络图片等。

  70. 秋那桶村青那天主教堂 [3839MB]

    秋那桶村民多为怒族,也有傈僳族,但无一例外是忠实的天主教徒。和怒江所有的村寨一样,秋那桶村里也有一座天主教堂,不过从其木制的外观来看,更像是座寺庙。教堂边还有座不起眼的墓地,长眠着一位传教士——李文增雅敬神父 数据来源于知网论文,旅游论坛。

  71. 瑞士SPG总部大楼 [3MB]

    瑞士SPG公司的新总部位于日内瓦历史中心的门户区域,由意大利Giovanni Vaccarini建筑事务所设计。项目包括对原有建筑的扩建和改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精细的新表皮,使建筑的外观变得轻盈缥缈,同时提高了建筑的能效。工作空间的品质是建筑设计的重点,原本的空间系统为建筑师寻找既符合审美又高度节能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依据。

  72. 沙石多乡羊茸村民居 [1933MB]

    该民居位于羊茸移民村,时代赋予了新村民居新的功能。从山上搬至新村后,此户民居沿用老房名“玛喔仓”,经营旅游接待。这栋民居建筑坐落在平缓的坡地上,面朝奶子沟,采光与通风俱佳。建筑为石混结构,主体外墙是以石块砌筑、混凝土粘合而成,内部以砖砌划分空间,屋面晒台和部分房间为平顶,其余房屋为“人”字形屋顶,覆彩钢瓦。

  73. 山南地区 [5744MB]

    山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北接西藏首府拉萨,西与日喀则毗邻,东与林芝相连,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地处东经90°14"至94°22"、北纬27°08"至29°47"之间,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南拥有6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中国的西南边陲。 总面积7.93万平方公里(含印控区3.13万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山南市常住人口为354035人。 本项目调研了山南市的一批传统寺庙、民居。

  74. 山南地区-02 [4186MB]

    山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北接西藏首府拉萨,西与日喀则毗邻,东与林芝相连,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地处东经90°14"至94°22"、北纬27°08"至29°47"之间,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南拥有6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中国的西南边陲。 总面积7.93万平方公里(含印控区3.13万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山南市常住人口为354035人。 本项目调研了山南市的一批传统寺庙、民居。

  75. 山南地区-04 [7082MB]

    山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北接西藏首府拉萨,西与日喀则毗邻,东与林芝相连,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地处东经90°14"至94°22"、北纬27°08"至29°47"之间,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南拥有6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中国的西南边陲。 总面积7.93万平方公里(含印控区3.13万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山南市常住人口为354035人。 本项目调研了山南市的一批传统寺庙、民居。

  76. 山南地区-3 [未计算]

    山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北接西藏首府拉萨,西与日喀则毗邻,东与林芝相连,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地处东经90°14"至94°22"、北纬27°08"至29°47"之间,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南拥有6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中国的西南边陲。 总面积7.93万平方公里(含印控区3.13万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山南市常住人口为354035人。 本项目调研了山南市的一批传统寺庙、民居。

  77. 硕督寺 [3885MB]

    硕督寺位于洛隆县碩督镇碩督村。洛隆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昌都地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东南端,怒江流域上段,海拔3640米。据《萨迦世系谱》和《松巴佛教史》记载, 1245年,萨夏班智达·贡嘎江村和侄儿八思巴·洛追江村前往兰州,路经现在硕督寺地点(当时地名为督村)时,突然意识到此地乃佛教圣地,于是在此地按照时论金刚坛城图案所建,又因叔侄是在去往东土汉地途中,故起名为“果夏寺" (意即东门寺) ,系萨迦派,故该寺庙的壁画类同萨迦派传统。1643年按四世班禅洛桑·曲吉江村的托付,部落主德巴朗加扎西把碩督宗所辖的嘎托寺 日出寺、哲阿寺、嘎寺、嘎儒寺、东格寺等七座小寺合并在果夏寺,并把其寺扩建,由第四世班禅洛桑·曲吉江村做开光,第三巴索活佛主持净地仪式庆典,将其命名为硕督寺嘎登西珠 林,并把该寺转为格鲁派。当时本寺的法事寺规和扎西伦布寺完全相同。有6个僧院,即本尊112 僧院、密集僧院、胜乐僧院、普明佛母僧院、药王佛僧院、因明僧院,时有僧人780余人,后不断发展。1959年前僧人数量发展到了1000余名。该寺在“文革”时主殿北面墙壁处放置三次炸弹,虽没有完全摧毁墙体,但留下了很多隐患,后来当地政府把大殿当做粮食仓库使用,故此主体建筑及壁画等得以保存至今。硕督寺现为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殿坐北朝南、夯土结构、藏式密梁平顶建筑;主体高两层,局部四层;主殿平面与“口"”字形状,东西宽约28米,南北长约40米,立面最高为四层(上有金顶) ,建筑面积约2606.67平方米。新门大口人下国二年园。 数据来源于《西藏古建筑测绘图集》及其它建筑期刊、书籍、知网数据等。

  78. 四川茂县杨柳村灾后重建民宅 [1774MB]

    杨柳村是个羌族村寨,地震后从山上迁至山下。杨柳村的重建项目共56户,采用四联排形式,为新村节省出许多道路和公共空间。首层采用当地的山石筑成,谢英俊原来的设计是希望用作饲养牲畜或仓储,但因羌族人近年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均把首层用作起居。 杨柳村重建项目主要采用了谢英俊设计的轻钢体系,建房第一步是起架,把承重的轻钢结构搭起来,然后砌一层石墙、用钢网浇灌二层的水泥沙浆墙和地板。用镀锌钢板冲孔后制成的钢网围护水泥沙浆,浇注成的墙体只有三公分厚,比一般墙体薄九公分。 钢网水泥沙浆墙最后还要抹灰。铺水泥沙浆前的镀锌钢网。铺就的地板只有薄薄的一层。采用轻钢体系比一般房屋减少十分之九的重量,而且造价便宜,只需400元人民币每平方米。 数据来源于网络。

  79. 土耳其TED安卡拉学院Kolej-In社团活动中心 [1925MB]

    Kolej-In作为校区内独立的毕业生协会活动中心使用,建筑位于校园的南角,也是整个学校场地最高的位置。在这里,可以远眺到向校园西侧延伸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建筑南侧则是风景优美的莫干湖。巨大的木制屋顶悬挑出来,仿佛漂浮在空中,将所有功能笼罩在下方。一些体块偶尔从屋顶的轮廓中延伸出来,形成富有节奏感的立面效果。

  80. 托林寺 [3347MB]

    托林寺,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于北宋时期,是古格王国(公元10~17世纪)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 托林寺,1996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年以来,托林寺虽然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 托林寺始建于公元996年,由古格王国国王益西沃和佛经翻译大师仁青桑布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设计建造。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

  81. 文成公主纪念馆 [111MB]

    建于文成公主庙东侧的文成公主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钱方总建筑师担纲设计.与其余重点工程不同,文成公主纪念馆不在房屋密集的结古镇上,而是独处勒巴沟沟口的南向坡地,旷野之中,崖壁之侧;入口侧紧邻原有的玛尼石堆以及白塔,周边有零星的夯土民居.其用地地形及周边建成环境均较为特殊。 数据来源于建筑期刊、书籍及知网论文等。

  82.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 [1924MB]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位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镇,包括了纪念馆、纪念广场和纪念陵园三部分,作为映秀镇灾后重建最重要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同时作为承载世人对这一特大灾害及灾后重建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关注。 该建筑是一座与自然山体相融合的地景式建筑,总用地面积2.5公顷(包括了1公顷的遇难者公墓),纪念馆总建筑面积5148平方米。

  83. 西藏丁青县藏医院 [3027MB]

    西藏八平的居民住所大都搭建阳光房,好处是南北通透,夏季凉爽,冬季不用开暖气,拥有自然的温暖。丁青藏医院阳光厅的设计同理,遵循当地人民的居住特点,为室内的空间提供采光与通风,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将外墙的界面处理的更加柔化与模糊。高耸的柱林、深入的窗户、围合的内院,这些现代的元素,造就了一种新的藏式语言。通过实木质感与人尺度拉近,打破常规高高的外墙与人的隔离。藏区传统的建筑,由下而上依次为:储藏——人民——庙堂,本项目依次为:供给——住院——问诊,形成传统和现代的跨时空对话,在沿袭传统的同时,增加了医疗空间的体验感。独具特色的流线组织,增强了空间的协作性和灵活性。

  84.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979MB]

    项目位于海拔近4000m的拉萨城南,北望布达拉宫,南靠宝瓶山,地势自南向北平缓降低,建成之后从整个拉萨河谷和布达拉宫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整个项目由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和40000平方米的博览园两个部分组成,非遗博物馆是主体建筑,内设立展厅、庭院、剧场、办公、天台、瞭望厅等功能空间。 为了更好地表现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以藏地特有的空间概念——“天路”为原点:进入博物馆、园林的路径,既是体验自然环境的天路,又是感受建筑空间、遗产宝藏、民族文化的人路,更是通过转折攀升、明暗交替的空间体验,最终达至澄澈空灵之境、对望布达拉宫的心路。 参观者经过艰苦的攀爬,一路领略藏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达成和布达拉宫跨越时空的对望。这是一种对话,更是一种致敬,是向西藏伟大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致敬,也是向每个人心中的那片圣地致敬。

  85. 西藏日喀则市昂仁县曲德寺 [1321MB]

    曲德寺地处昂仁县政府驻地卡嘎镇雪村东面山麓,海拔4400米。曲德寺的始建年代可上溯到公元1225年,距今已有777年的历史。该寺创始人为夏加桑格,也是寺庙第一任主持人。曲德寺是昂仁县33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占地总面积4732平方米,其中寺庙大殿面积为8柱;据布拉康面积为3柱;令康面积为2柱。另外还有僧舍、伙房、仓库等附属建筑。

  86. 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其乡葱堆错巴 [2141MB]

    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西藏四大措巴之一。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 寺院建筑规模庞大,占地面积5 9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为主殿和僧舍。主殿前有讲经场,主殿由门廊、经堂、佛殿组成,原为四层,现存三层,高10.25米。一层中部以石隔墙为地基,两边是库房。门廊、经堂、佛殿位于第二层,门廊墙壁残存有四大天王像、六道轮回图、理想世界图、四头二臂观音菩萨像等壁画。门廊后为大经堂,面阔5间,进深6间,经堂内原主供有释迦牟尼镀金铜像,西侧是铜镀金千手观音菩萨像,东侧为那如卡觉女神像,西侧佛龛里供有萨迦派著名人物贡却杰布等弟子塑像。经堂内东壁原绘有萨迦派鼻祖卓弥·释迦益西为首的历代弟子和萨迦第三祖札巴坚赞为主的历代弟子像,旁边有一些护法神像等,天井北壁绘有以金刚手菩萨为主的历代弟子像,西壁绘有八大药王,东壁绘有8尊莲花生像。壁画已被白灰涂抹覆盖。佛殿大门与经堂大门正对,佛殿内壁画保存完好,周壁满绘千佛像,单线勾勒。殿门内左右墙壁下部各绘有4尊菩萨,即“八大弟子”,其造像皆呈立姿,形态各异。佛殿内原主供泥塑三世佛像,檀香木雕刻的两座小灵塔等。第三层天井有一周回廊,活佛与堪布寝室位于回廊南面门楼上。寝室西有一小神殿,原主供修丹护法神。神殿北边有一间甘珠尔拉康,除供有《甘珠尔》佛经外,还有铜佛塔及一些佛像。主殿第四层有一间罗汉殿,殿内主供泥塑十六罗汉像。 资料来源:《西藏古建筑测绘图集(第二缉)》,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87. 香格里拉德钦县噶丹东竹林寺 [1930MB]

    噶丹东竹林寺在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金沙江河谷的延伸地带,海拔达3000米,距中甸县城105公里的滇藏公路旁,坐落着藏区十三大寺之一的噶丹东竹林寺。 "东竹林"是藏语,意为"成就二利(利人利)","林"为"寺"。噶丹东竹林寺距迪庆州府驻地中甸城约105公里,海拔3000米。该寺建成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原名"冲冲措岗寺",意为仙鹤湖畔之寺。 清康熙年间,东竹林寺得到前来传教的昌都帕巴拉.米榜格列甲措的关怀支持,向朝廷呈状得到恩准,每年为皇上举行祝寿法会一次,享受皇粮大米100驮(后减去一半,由维西供应)。清朝皇帝不仅在财经、供品等方面给予照顾,还赏赐象征某种特权的招贴、匾额和封诰。佛事活动继承拉萨上密院常规,推广大乘长净和斋戒等密宗仪轨遍行于各香火部落(指德钦奔子栏、中甸五境、维西塔城等藏民聚居区)。 1985年,当地政府新修噶丹东竹林。新寺建筑井然有序,布局合理。远远望去,赫墙排列,褐窗密布,平顶楼房鳞次栉比。位居中央的大经堂为四层土木结构建筑,82根合抱大柱成网状密布。底层是全寺喇嘛诵经处,正面供有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及其弟子达玛仁青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像(俗称“师徒三人尊”),两侧是释迦牟尼、观世音、文殊、度母、普贤等佛和菩萨像。第二、三层分别为经堂、佛殿,以及堪布(掌教)念经和起居的静室。各层内外都装潢富丽,彩绘纷呈,加上宗教艺术瑰宝一雕塑、唐卡、壁画的装点,更显得金碧辉煌,气氛庄严肃穆。 噶丹东竹林寺有很多珍贵文物,如镀金弥勒法轮佛像,白度母像,三世诸佛像,文殊菩萨像,唐卡(宗教卷轴画),阎罗王群像,十八罗汉像,以及班禅厉生传,释迦巨行传等17幅刺绣。大小灵塔、佛塔数不胜数,跳神道具、法器也一应俱全。民国32年(1943),又建成高3丈、趺跏而坐红铜镀金弥勒佛一尊,与中甸噶丹松寺三大铜佛齐名。东竹林寺还珍藏一幅长达8.5米、宽5.2米的大型唐卡,是用五彩丝线精织而成的护法神像,每年举行跳神法会时展出一次,供香客观瞻礼拜。

  88. 香格里拉九龙村牧场民居 [299MB]

    以彝族为主的洛吉乡九龙村牧场位于半山腰起伏微小的缓坡上,北接连绵起伏的高山,南临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海拔高约3000米。牧场中的小房子及栅栏围合的菜地均呈现离散状态,分布于山地之中。牧民们主要的聚居地并不在此处,牧场中的小屋只是提供游牧时节的临时居住地而已。该行政村隶属迪庆州香格里拉市洛吉乡,距乡政府所在地43公里,到乡道路为路,全村国土面积26.77平方公里,海拔2700米,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760毫米,适合种植马铃薯等农作物。 辖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75户,有乡村人口1000人,其中农业人口991人,劳动力65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52人。全村耕地面积953.5亩,人均耕地1亩,林地378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0.1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1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经济林为主。 数据来源于知网论文、《云南民居》、网络图片、自摄图片等。

  89. 伊朗高原-Kohan Ceram制砖厂总部 [61179MB]

    Kohan Ceram大楼始于“镜框砖”这种新型模块化材料的形成。它集透明性和坚固性于一身,可以从中窥见城市面貌。除了可以用来砌筑、修饰和保温外,它还具有很多尚待开发的潜能。镜框砖不仅被用来打造外立面,还从一个表面转化为体量,并以模块化绿色空间的形式延伸到建筑中。这些模块取代了普通的墙壁和窗户,定义了建筑中不同的空间。因此,内墙是由外墙延伸而来,遵循了融合双重品质的主要设计标准。

  90. 印度Guptas住宅 [1786MB]

    项目位于印度Gujarat的Sanand,是一栋为七口之家设计的住宅。业主要求建筑与其所处的景观环境相适应。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建筑师对业主现在居住的典型城市住宅进行了分解,改变了一侧是花园另一侧是建筑的传统布局。该项目参考了印度干旱地区常见的乡村住宅,许多小房子聚集在一起,共同围合出一片室外空间。在这样的设置下,家是景观环境的呈现,而不再是一栋单一的建筑。

  91. 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中心 [1964MB]

    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中心,位于中国青海省,是在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后的一个关键性重建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达72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是玉树最大、最高的独立建筑。测定震级为7.1级的玉树大地震,震源深度约14km。设计条件复杂。由于极端寒冷的天气和海拔高度的因素,建筑材料和建筑工作的交付是很困难的。项目团队通过使用相对普通的技术和符合当地情况的材料来应对这些挑战。在探索解决涉及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要求以及复杂的地形条件等问题后,新建设项目高质量得完成了。设计和建设的过程多致力于美学和技术方面。

  92. 玉树康巴艺术中心 [19929MB]

    康巴艺术中心是玉树灾后重建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功能是由玉树州剧场、玉树县剧场、玉树州剧团、玉树州文化馆、玉树州图书馆组成。这个项目在2010年9月启动,2012年5月开始施工,2014年7月施工验收,达到了援建项目三年完工的目标。康巴艺术中心的总体规划强调与原有城市环境的协调融合,总体布局自由松散但错落有致,强调与塔尔寺、唐蕃古道商业街、格萨尔广场等周边城市元素的对位呼应。从建筑的密度上与传统城市肌理相吻合,步行街道的尺度也尽力与唐蕃古道商业街相协调。康巴艺术中心建筑的形态,着意表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融合的聚落形态。将大剧院的功能化整为零,打散成多个与周边城市尺度相协调的方形体量,形成了一种在剖面上起伏,在平面上错动的体型特征。

  93. 玉树县电达村碉房民居(隆宝百户府邸) [52070MB]

    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地处通天河西南岸沟谷地、山地。农牧结合,以牧业为主,牧业牧养藏系羊、牦牛、马等牲畜。农业以青稞、油菜,马铃薯种植为主。 电达村与尕拉村、歇格村、塘达村相邻。 2010年7月22日,电达村入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电达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电达村附近有藏娘古塔、结古寺、隆宝滩自然保护区、文成公主庙、藏娘佛塔等旅游景点,有玉树芫根、玉树蕨麻、麒麟生鱼、青海虫草、玉树烤羊肉串等特产。 青南地区河流纵横、水系众多,加之地质地貌多为高山草甸广布,期间多为片状岩石和经河流冲刷而形成的砾石,这与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的黄土地貌有着明 显的不同,这也为青南地区碉房民居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这致使民居建筑原型多为石木结构为主,其建筑主体用片石砌筑,泥浆填缝,自下而上做收分处理。 数据来源于知网、书籍等。

  94. 玉树州博物馆 [6831MB]

    玉树州博物馆项目位于玉树州结古镇,海拔高度为 3700 多米。2010年4月1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结古镇受严重损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玉树就是一个永恒的纪念,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通过对玉树当地的藏式民居、城市尺度、康巴文化,自然环境、民族色彩、民居构造等多个方面研究,寻求和探索康巴文化、藏式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结合的关键,体现藏汉交融因地制宜的高原地域特色。博物馆采用小体量有效地融入城市、利用光影强烈的藏式院落、高耸完整的转经圆台体现藏式文化。对于玉树市民,博物馆已成为玉树城市空间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全新的城市活动与文化交流的公共场所。 在玉树州博物馆设计中,由于本工程地处高烈度、高海拔地区,结构抗震设计与建筑艺术结合,体现创新性和经济性等特点。设计运用因地制宜采用被动式技术,从而达到高原生态节约能耗的目的。针对藏族的高寒地域民居建筑研究,发现采用厚墙、小窗来对应恶略的地域气候,因此采用因地制宜的相变蓄能材料与太阳能暖墙技术每年节约采暖费用39900元。室外微环境控制技术,直接蒸发冷却技术,自然采光技术等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显著的节省了能源消耗,提升了建筑的性能。

  95. 玉树州治多县贡萨寺 [11711MB]

    贡萨寺位于距青海玉树州治多县城西9公里、海拔4300米的嘉吉阿尼噶宝山坡上,是12世纪由拔噶举派的创始人拔达玛旺秀的心传弟子秋杰次成帮巴创建,由此产生秋杰活佛转世系统。第二世秋杰索南扎巴扩建寺院并改宗为直贡噶举派。公元15世纪,五世达赖昂旺洛楹嘉措又将该寺改宗为格鲁派寺院。1981年寺院从治多县城北面闹布旺江旧址搬迁到如今的新址。 在第十九世秋杰·强巴土丁格来嘉措活佛(现任玉树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考取拉让巴格西学位,学识渊博)的主持下,修建了大经堂、弥勒佛殿、密宗和护法神殿及活佛寝宫等建筑,寺内存有《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不计其数。寺院建立了藏医门诊及小学等公益事业设施。贡萨等三年的时间,在国内外施主的大力资助下,投资1800多万元修建了宗喀巴持寿铜制镀金巨像及佛殿。佛殿高33米,建筑面积达700多平方米。铜佛高27米,佛像内装有大量的经文和珍贵法物。这尊巨大的镀金铜像,工艺精湛、形象生动,是格鲁派寺院内所供奉的最大的宗喀巴大师室内铜像。宗喀巴佛殿已被列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数据来源于《青海古建筑》及知网数据等。

  96. 云南贡山丙中洛乡秋那桶村民居 [76033MB]

    秋那桶村位于怒江大峡谷的北部,在怒江地带名字中有“桶”的地方,一般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桶”在怒族语中是“和平、平安”的意思。村子周围风景秀丽,适合拍摄风景大片。 在秋那桶,就仿佛身处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天是湛蓝的,草是青绿的,空气是清新的,村民是淳朴的。 数据来源于书籍《云南民居》、知网学术论文、网络图片等。

  97. 云南贡山县丙中洛镇雾里村民居 [42081MB]

    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北面,去秋那桶村的途中的怒江对面。村里约有60户人家,有藏、怒和傈僳族,他们非常纯朴,好客。 [1] 2019年12月31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数据来源于《云南民居》、知网论文、网络图片、自摄照片等。

  98. 卓克基土司官寨 [39798MB]

    卓克基土司官寨原为土司衙门,系末代土司索观瀛亲自创意设计并组织修建。它位于美丽的梭磨河畔,地处通往小金、成都和马尔康的交叉路口,距离马尔康仅七千米。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该建筑规模庞大,构造精巧,高度囊括了嘉绒藏族石雕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是集藏汉民族建筑风格为一体、融世俗与宗教建筑理念为一身、独具魅力的城堡式建筑。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料来源《四川藏区民居图谱——阿坝州嘉绒卷》)

  99. 卓尼县尼巴藏寨民居 [65216MB]

    扎西次旦家民居户屋龄约 270 年,座落于阳坡东北侧的地方,这户宅子是尼巴村现存最古老的一户住宅,与村内较年轻的建筑相比:最右侧开间的储藏室与土墙间的装修 部分更为原始,利用不规则的半块原木横向排列,再用纵向几根木头卡住,而现代的大部分建筑采用厚约 2cm 的大块平整木板装修包裹土墙,简直是奢华与原始的巨大对 比。同时,母房前的子房为木骨泥墙,现废弃用作储藏,结构为木框架,属后期加建,具体时间不详,墙上开很小的高窗,是木骨泥墙的局限性,而现在的子房多用大块木 板包被,再刷清漆。“马康”的建造也有很大不同,一般情况下,新民居在夯土墙的顶部会再用木骨泥墙编制维护结构,但是老民居屋面与墙体夯筑一气呵成整体性佳,保 温隔热性能也更好。

总文件量:1278806.6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