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达上村民居建筑数据 [17321MB]

    巴达村距城子镇政府所在地6.00公里,到城子镇道路为土路与弹石路,交通方便,距陇川县26公里。东邻曼帽,南邻城子,西邻新寨,北邻清平。 该村属于傣族景颇族聚落交错分布,聚落排布形式较为相似,可以辨别其差异的是傣族存在寨心及奘房,其他聚落风貌较为相似,乡土建筑都以合院式密集排布为主,分布于主要道路两侧,偶见景颇族牛头、刀等图样于景颇族聚落中的乡土建筑及公共用房。

  2. 巴达下村民居建筑数据 [19071MB]

    巴达村距城子镇政府所在地6.00公里,到城子镇道路为土路与弹石路,交通方便,距陇川县26公里。东邻曼帽,南邻城子,西邻新寨,北邻清平。 该村属于傣族景颇族聚落交错分布,聚落排布形式较为相似,可以辨别其差异的是傣族存在寨心及奘房,其他聚落风貌较为相似,乡土建筑都以合院式密集排布为主,分布于主要道路两侧,偶见景颇族牛头、刀等图样于景颇族聚落中的乡土建筑及公共用房。

  3. 成都航宇 [5699MB]

    本项目位于双流县南端,距离双流国际机场约 14 公里,距离成都市区约 23.5 公里,属于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功能区规划的一部分。项目用地东邻成雅高速,西侧为川齿路南延长线,交通便捷。项目所在地块仍然保留着成都平原所特有的林盘肌理——以耕地及鱼塘为主,小型聚落和林地散布其中。

  4. 驰骋商务国际金融大厦 [590MB]

    项目建设用地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总用地面积5056m2,用地北面邻林城西路,东邻贵阳摩根中心,西为规划道路,基地平面为长方形,本工程为一类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总建筑面积50645m2,其中地面41810.8m2,地下8834.2m2,建筑高度99 m,地上27层,地下3层。建筑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耐火等级为地上一级,地下一级。人防工程设于地下三层,为核六级甲类人防地下室。 本工程综合采用了多种具有发明专利的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结合合理布置建筑朝向、实现了建筑被动节能的高效化,最后通过节能计算,所有计算值都满足限值要求。以被动节能为主,主动节能为辅的绿色节能方案使建筑的节能减排高效环保。

  5. 大理州鹤庆县金翅鹤村民居 [175529MB]

    该民居为白族典型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民居,民居采用石材墙基,夯土墙,庭院铺石砖,窗户采用木格窗,民居入口大门位于漏角天井中,该民居历史久远,住户基本已经搬出去居住,属于传统民居保护建筑。

  6. 大理州剑川县华龙村民居1 [8941MB]

    该民居为白族典型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民居庭院种植绿植,照壁为增加通风采用镂空处理。民居为两层,主要活动空间为正方一层,两侧耳房为厨房餐厅。

  7. 大理州剑川县华龙村民居2 [35762MB]

    该民居为白族新建民居,民居平面形制与三坊一照壁类似,但是一侧厢房只有一层,另一侧为二层,民居主要使用材料是砖和木,二层檐廊上方设置玻璃顶。

  8. 大理州喜洲镇四合五天井民居 [232063MB]

    该民居为四合五天井民居,但已经被改造成民宿。其庭院为水池,屋顶增设天窗利于采光,每个客房为两层,下层为卫浴,上层为卧室。

  9. 丹寨万达小镇 [3050MB]

    丹寨万达小镇地处中国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核心位置——东湖湖畔,占地面积400亩,依山傍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丹寨万达小镇是万达丹寨包县精准扶贫的核心产业项目,建筑采用苗侗风格,引入丹寨特有的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民族手工艺、苗侗美食、苗医苗药等内容,并配套建设四星级万达锦华酒店、多家客栈、万达宝贝王、万达影城等,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商业、旅游目的地。丹寨万达小镇2017年7月3日开业,仅用半年,丹寨万达小镇就成为贵州省游客量排名前三的单个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1] 2019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的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因丹寨万达小镇运营出色,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丹寨项目部一举摘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2]

  10. 格鲁格桑民俗大观园优化案例 [705MB]

    建筑朝向主要为西、北向,因民宿功能对朝向和日照无必须要求,主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场地适应性和景观视线。从建筑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来看,顺应地形等高线布置的建筑仅占一半,易产生两方面问题:其一,易增大建筑营建难度,造成经济成本偏高;其二,通过大量挖填方来改造和重塑场地,易造成原生地貌的破坏。从建筑群整体轴线关系来看,过于注重建筑群在园区主入口附近的轴线视觉效果,而对其与园区内部主要道路间的联系考虑欠佳,削弱了建筑群的可达性。此外,既有的建筑群朝向也不利于对园区中心水景等核心景观的利用

  11. 广西百色弄宁屯民居 [2133MB]

    该建筑是壮族民居,建筑使用砖混结构,墙体底层是石块,上面几层是砌块砖。底层作为猪圈和储藏,一层到二层通过楼梯连接,三层上面有屋顶平台,屋顶为平屋顶。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大朔屯民居1 [20233MB]

    该民居是壮族的老房子,建筑主立面并没有用墙体完全封住,上半部直接敞开,加强室内外的通风,墙体也是以石材和夯土为主。建筑两侧都有入口,方便生活起居。建筑的内部结构清晰,木梁柱都经过处理,可以延长试用寿命。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大朔屯民居2 [17853MB]

    该民居是百色市壮族民居,建筑墙体采用素土夯实,基础采用石头,屋顶使用瓦,坡屋顶。底层主要作为圈养牲畜的地方。二层主要作为居住生活起居的地方。屋顶的椽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双椽方式。

  1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白面瑶寨民居信息 [5144MB]

    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瑶寨,苍苔斑驳的古树、古碑、古井、古石柱(也叫还愿石),默默地述说着它久远的历史。白面瑶寨的“寨花”们能歌善舞,堪称瑶家的刘三姐。 白面瑶寨位于桂林市龙胜温泉省级度假区内,离龙胜温泉6公里的公路边,从龙舌岩住上走约200米,属自然村寨,清一色的红瑶族,50户人口250人。

  15. 贵安新区规划建筑艺术馆 [112MB]

    本项目位于贵安新区中心区,总建筑面积约60750平米,建筑总高度约32米,该艺术馆是集展示、教育、交流于一体的专业性展馆。建成后将成为新区对外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城市建设的巨变以及城市发展的重大成果。 建筑设计采用了贵州当地具有特色的建筑元素,利用现代的手法加以表现。在简洁的国际主义风格中,透露出贵州当地的文化韵味。 室内设计将秉承建筑设计的理念,将建筑外部的风格特点在室内加以延续,让现代与历史相融合,传统与潮流相映衬,全力打造一个具有贵州文化特色和贵安新 区风貌的室内空间。

  16. 贵州六盘水厨子寨村1 [23851MB]

    厨子寨村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所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东经104°50/′—104°58′之间,北纬25°53′—26°02′之间,距县城红果82公里,东与普安县罐子窑镇、龙吟镇隔河相望,西及西北与水城县花嘎乡接壤,东与盘县羊场乡、西与淤泥乡、普古乡毗邻。保基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群山连绵,地形复杂,呈上中下梯形状态,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落差较大,最高海拔为西南部长山箐,海拔2375米;最低海拔为格所河谷与水城县花嘎乡、普安县龙呤镇的交汇点—大河边,海拔为740米。

  17. 贵州六盘水厨子寨村2 [20049MB]

    厨子寨村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所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东经104°50/′—104°58′之间,北纬25°53′—26°02′之间,距县城红果82公里,东与普安县罐子窑镇、龙吟镇隔河相望,西及西北与水城县花嘎乡接壤,东与盘县羊场乡、西与淤泥乡、普古乡毗邻。保基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群山连绵,地形复杂,呈上中下梯形状态,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落差较大,最高海拔为西南部长山箐,海拔2375米;最低海拔为格所河谷与水城县花嘎乡、普安县龙呤镇的交汇点—大河边,海拔为740米。

  18. 贵州六盘水卡嘎布依寨民居建筑数据 [18957MB]

    百卡村国土面积12.8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约占全村总面积的10%,丘陵占70%,坝子占20%。山地主要集中在村域南部,丘陵广泛分布在村域各处,坝子主要集中在村域西部。土地类型中,林地、山坡269.93公顷,占全村国土总面积的20.94%;耕地462.32公顷(水田164.11公顷,旱地298.21公顷),占35.86%;城镇及工矿用地33.34公顷,占2.59%;园地4.4公顷,占0.34%,交通运输用地10.98公倾。

  19. 贵州六盘水陆家寨村 [20922MB]

    陆家寨位于盘县东北部保基苗族彝族乡境内,是盘县海拔最低的村寨,以古朴建筑、纺织、靛染、刺绣、小桥流水、榕树人家等景色为主。陆家寨布依族村寨居住着80户人家,325位布依族人民。村寨至今保留着古朴的建筑,和一整套原始的纺纱、织布、腊染、刺绣等传统民族工艺

  20. 贵州黔东南芭扒村鼓楼建筑数据 [4588MB]

    鼓楼是侗族建筑的集中代表,也是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标志。“鼓楼文化”,是以“侗寨鼓楼”为首,含鼓楼、戏楼、花桥(风雨桥)等侗族建筑在内的民俗建筑文化体系。侗寨鼓楼酷似一棵大杉树,村民称为“遮荫树”,可见它来源于自然,是仿生学在建筑文化中的具体运用。侗寨鼓楼与汉族地区的鼓楼不仅造型各异,功能亦不相同,前者既是侗族村民聚众议事的社会活动中心,又是政治、文化活动场所。

  21. 贵州黔东南从江县占里村01 [19442MB]

    占里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坐落在群山怀抱中,面积不足16平方公里,这里不但环境优美,更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占里村平均海拔380米。村中150余户768人,居民以吴姓居多。主产水稻,兼产小米、包谷、薯类等。占里村因一项令世人惊叹的“零纪录”而名扬海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从1952年到2000年的48年里,占里村的人口只增长了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常低,几近于零

  22. 贵州黔东南从江县占里村02 [17644MB]

    占里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坐落在群山怀抱中,面积不足16平方公里,这里不但环境优美,更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占里村平均海拔380米。村中150余户768人,居民以吴姓居多。主产水稻,兼产小米、包谷、薯类等。占里村因一项令世人惊叹的“零纪录”而名扬海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从1952年到2000年的48年里,占里村的人口只增长了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常低,几近于零占里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坐落在群山怀抱中,面积不足16平方公里,这里不但环境优美,更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占里村平均海拔380米。村中150余户768人,居民以吴姓居多。主产水稻,兼产小米、包谷、薯类等。占里村因一项令世人惊叹的“零纪录”而名扬海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从1952年到2000年的48年里,占里村的人口只增长了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常低,几近于零占里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坐落在群山怀抱中,面积不足16平方公里,这里不但环境优美,更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占里村平均海拔380米。村中150余户768人,居民以吴姓居多。主产水稻,兼产小米、包谷、薯类等。占里村因一项令世人惊叹的“零纪录”而名扬海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从1952年到2000年的48年里,占里村的人口只增长了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常低,几近于零

  23. 贵州黔东南苗榕江县丰登村01 [14125MB]

    贵州黔东南苗榕江县丰登村所处栽麻乡人民政府的东南方向4公里处,距榕江县城22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分别为丰登新寨、丰登老寨、宰闷和几豆,全村304户,1166人,其中男634人,占总人口数58%,女532人,占总人数的42%。海拔为674.3m,国土面积7平方千米,耕地517亩,其中农田面积450.72亩,占耕地面积的82.5%,土地面积66亩,占总面积的17.5%,全村有林地面积7830.3亩。

  24. 贵州黔东南苗榕江县丰登村02 [14217MB]

    贵州黔东南苗榕江县丰登村所处栽麻乡人民政府的东南方向4公里处,距榕江县城22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分别为丰登新寨、丰登老寨、宰闷和几豆,全村304户,1166人,其中男634人,占总人口数58%,女532人,占总人数的42%。海拔为674.3m,国土面积7平方千米,耕地517亩,其中农田面积450.72亩,占耕地面积的82.5%,土地面积66亩,占总面积的17.5%,全村有林地面积7830.3亩。

  25. 贵州黔东南榕江县大利侗寨01 [15670MB]

    大利侗寨位于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距县城25公里。全村共246户,1218人,皆为侗族。

  26. 贵州黔东南榕江县大利侗寨02 [16289MB]

    大利侗寨位于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距县城25公里。全村共246户,1218人,皆为侗族。

  27. 贵州黔东南小黄村鼓楼建筑基础信息 [1471MB]

    鼓楼是侗族建筑的集中代表,也是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标志。“鼓楼文化”,是以“侗寨鼓楼”为首,含鼓楼、戏楼、花桥(风雨桥)等侗族建筑在内的民俗建筑文化体系。侗寨鼓楼酷似一棵大杉树,村民称为“遮荫树”,可见它来源于自然,是仿生学在建筑文化中的具体运用。侗寨鼓楼与汉族地区的鼓楼不仅造型各异,功能亦不相同,前者既是侗族村民聚众议事的社会活动中心,又是政治、文化活动场所。

  28. 贵州省贵阳市赤水市复兴镇丹霞赤水展示中心 [44MB]

    丹霞赤水展示中心和游客中心位于贵州省黔北的遵义市赤水市复兴镇(丹霞地貌区内),毗邻赤水旅游大道,这是一片生长着红色丹霞石、有着复杂地形地貌特征的山地,由于该项目地处不同标高台地组合的地段,在对场地进行适度的有序调整后,将建筑各功能单元体通过环形路径串接,围绕一方相对开阔的庭院整合成一个向心型空间体系。 由于丹霞石其成分为砂岩,孔隙率高导致吸湿性较强,又因为丹霞石矿物质配比不同导致耐腐蚀性、耐候性及色泽的不同,在其潮湿的背阴面,会随时间增长而大量地生长青苔并且由赤红转为黑里透红;而在长期强烈阳光直射的向阳面,则殷红如血。丹霞石的运用,既巧因自然,又因势利导,成就独特的红色地景形态,宛若苍茫绿海中的一壁嫣红,灿若丹霞 。

  29.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安创新园清控人居科技创新楼 [31MB]

    THE-Studio既是将可持续设计策略与生态技术紧密结合的实际演示案例,也是基于中国西南适度开发区的可持续建筑实验平台,旨在研究详细的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是否真正适合气候,文化甚至经济的当地条件。针对特定的项目定位,设计团队从最早期的设计阶段就制定了多系统集成设计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本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室内舒适度和能源效率。

  30.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玛瑙村建筑数据 [3631MB]

    玛瑙村位于凤冈县城北20千米的绥阳镇,村子面积约为160平方千米,主要民族是仡佬族。2012年,玛瑙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玛瑙村的敏君多依山而建,有的坐东向西,有的坐北朝南,民居多为四列三间的瓦房。

  31. 贵州省遵义市茅坪镇平顺坝苗寨建筑数据 [2950MB]

    平顺坝苗寨位于贵州遵义湄潭县,村庄面积4平方公里,共450人,全村以苗族为主,是湄潭县古老的苗族村寨。2013年,该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位于半山腰,地势东高西低,村落内建筑依山而建,呈梯阶而上。

  32. 贵州桐梓官仓村村民活动中心 [140MB]

    每一个乡土村落都承载着其独特的“原生秩序”,附之而来的是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官仓地处贵州境内大娄山、仙人山生态圈之中,山脉层峦叠嶂、民居绿瓦连绵。未完全商业化的原生聚落,仍烙印着黔地的独特气韵。根据地域特色,项目采用“大屋檐、灰空间”等黔地建筑元素,同基地周围场所保持连续性,打造一个可以自由渗透景观、感知文化精神的真实流动空间体系,赋予村落建筑新风貌。

  33. 九十九园区旅游驿站 [159MB]

    本项目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大塘镇,该项目由大塘水上粮仓酒店建筑群、桥王村旅游驿站、九十九园区旅游驿站三部分组成。其中九十九园区旅游驿站占地面积共1591平方米。

  34. 昆明市乐居村一颗印建筑数据 [1860MB]

    乐居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龙潭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3 公里,距离镇3公里。国土面积10.59亩,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3.2 ℃,年降水量920毫米。乐居村是传统的一颗印古建筑村落,而现在大多数一颗印古建筑,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

  35. 雷山县大塘镇水上粮仓酒店群 [326MB]

    本项目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大塘镇,该项目由大塘水上粮仓酒店建筑群、桥王村旅游驿站、九十九园区旅游驿站三部分组成。大塘水上粮仓酒店建筑群占地面积共4445平方米。

  36.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戛乡高兴村跳花场及文化活动中心 [15696MB]

    高兴村跳花广场以及文化活动中心是贵州省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现代本土化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其设计不仅契合了当地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景,同时采用当地材料作为建筑材料,从其设计初始到施工结束,以及后期的维护运营,都贯彻着绿色环保的理念。

  37. 南宁东盟馆 [751MB]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占地面积850亩,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是由德国gmp设计公司和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主建筑设计独具匠心,构思巧妙,依山就势而建,显得气势恢弘。会展中心主建筑穹顶造型便是一朵硕大绽放的南宁市花朱槿花,12瓣花瓣意喻广西12个少数民族团结在一起。 其主建筑一期工程于2000年9月28日破士动工,2003年10月23日正式启用,当 年12月底通过竣工验收;一期配套 工程于2004年4月10日动工,当年9月30日完成施工10月18日通过竣工验收。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已在此连续举办九届。

  38. 南宁园林艺术馆 [16952MB]

    园林艺术馆是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主场馆,主要功能为园林艺术与相关主题展览。用地内有两座小山丘,设计将山体开槽,一层展厅整体嵌入其中,减小建筑体量对自然环境的压迫。二层形成小展厅的聚落并散布于山坡之上,营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空间氛围。遮阳避雨的钢结构“天幕”覆于聚落之上,延续山形走势,使建筑融入环境。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将联通展厅的内街与休息空间设置在屋盖下的巨大灰空间中,为参观者提供自然风与日光,创造舒适的室外观览环境。利用地形环境的优势,打破自然与室内展览的界线,将东西两侧的山坡作为展园,让展示空间向自然延伸,形成了“一馆对一园”的展览方式。访客可以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园林艺术。作为风景中的建筑,设计希望尽量采用自然材料与本土材料来呈现建筑表情。一方面,从地方传统建筑中提取与转译有特色的建筑材料——夯土、毛石、木、瓦等;另一方面,结合园区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变废为宝,将碎石、红土等原料,经过设计表达,成为重要的建筑外立面材料。大量原生原料的使用,使得建筑多了一层保温隔热的“皮肤”,可以平衡温差,提高空间舒适性。

  39. 黔东南黎平县地坪乡新丰村 [14278MB]

    新丰村位于地坪乡驻地北4公里。地处坡旁河谷,海拔440米。辖5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207户,948人,苗族聚居。总面积4.97km2,其中耕地面积80.02亩,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村两委高度重视,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在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建起一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点,构建起了跨越时空的新课堂。好景不长,2004年7月20地坪乡境内遭受一场严重的洪涝灾害,新丰村两委办公楼、远程教育设施被那无情的洪涝吞噬了。洪涝过后变成了一场废墟。

  40. 黔东南小黄村风雨桥 [18341MB]

    风雨桥,材料,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 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41. 桥王村旅游驿站 [153MB]

    本项目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大塘镇,该项目由大塘水上粮仓酒店建筑群、桥王村旅游驿站、九十九园区旅游驿站三部分组成。其中桥王村旅游驿站占地面积共2438平方米

  42. 如意村民居1建筑数据 [79067MB]

    如意村东邻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南邻黎明乡茨科村委会,西邻黎明乡金庄村委会,北邻香格里拉县兴农乡。海拔2083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合种植烤烟、麦类、谷物等农作物。

  43. 如意村民居2建筑数据 [33288MB]

    如意村东邻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南邻黎明乡茨科村委会,西邻黎明乡金庄村委会,北邻香格里拉县兴农乡。海拔2083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合种植烤烟、麦类、谷物等农作物。

  44. 首开学校 [82MB]

    1、场地区位概述: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双龙初级中学(以下统称华师大附中)位于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首开?紫郡项目内,紧靠市委党校。校园地处机场路与兴业西路交汇地带。 距离市中心约十分钟左右车程,距离机场五分钟车程。场地周边森林公园环绕,生态环境优越。 2、背景特色 全国一流平台名校,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落户贵阳。项目拟建于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首开?紫郡项目内,由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华中师范大学、贵阳首 开龙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贵州耐一教育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该校为非营利性民办初级中学。 学校办学性质为民办非营利创新型学校,占地约33余亩,建筑面积约2.2万方,规划30个教学班。预计将于2020年建成投用。 “爱与尊重”是学校鲜明的底色。学校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是有独立个性而自带的个体,任何一个孩子,不论是学习成绩优异还是不足,都会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应有 的尊重,我们给孩子们创造的条件和机会都是均等一致的,不会区别对待。我们不以学习成绩优劣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和依据。我们保证每一名教师对孩子们都满 怀爱心和善意,将不遗余力地帮助孩子们成就梦想,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周边环境情况及地质地貌特征 校园用地呈不规则多边形,占地22316.98平方米,南北长约155米,东西宽约165米。用地范围东西两面临路。其中,规划用地东侧毗邻40米宽的机场路,车流量 较大,车速较快。西侧为兴业西路,路面高于用地区域。 场地内最高点标高为1106.67,位于用地红线最南端,最低点为1086.55,位于用地红线西北角拟建学生宿舍西侧,最高点与最低点标高差20.12米。 4、方案构思意图和布局特点 4.1 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一是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打造山地建筑特色; 二是集约型使用土地,特色与功能并进; 三是共享开放设计理念,立体多方位模式教学

  45. 四川绵阳市北川县马槽乡黑水村1 [1063MB]

    村庄历史及现状:马槽乡黑水村属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个羌族村落之一,其总面积 44384h㎡,其有一半都在保护区境内。村落所处地内部降水丰富,植被茂密,气候凉爽;面朝黑水沟,背靠余家山,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因其典型的地理环境,村落得以保存并发展了极具特色的吊脚式羌族板屋坡屋顶民居形式。 民居简介:民居建于半山坡上,建筑西端悬于半山腰,为适应山地地形,以吊脚楼形式驾于山坡上。

  46.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民居1 [14579MB]

    羌锋村正是羌族核心区域汶川县绵虒镇的一个小村寨, 被誉为“西羌第一村”。它位于岷江西岸, 簇头沟旁, 都汶高速公路出口处。南离成都126公里, 北距县城威州22公里, 绵虒镇隔河相望, 距离绵虒镇2公里寨的周围:东面与岷江对岸的高店村相望,北紧连高山、和平村。南与小坪寨毗连(藏族),西与克约寨接壤,一条溪水从寨中穿过汇入岷江。寨子四周的高山:东面为东山刳儿坪,南面有马里山,西面为终年积雪的雪隆包山(海拨 5313 米),是全寨祟敬和祭祀的最高神山,北面为高东山。民居分上下两层穿斗结构,下层日常起居,上层主要堆放杂物和通风

  47.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民居2 [10506MB]

    羌锋村正是羌族核心区域汶川县绵虒镇的一个小村寨, 被誉为“西羌第一村”。它位于岷江西岸, 簇头沟旁, 都汶高速公路出口处。南离成都126公里, 北距县城威州22公里, 绵虒镇隔河相望, 距离绵虒镇2公里寨的周围:东面与岷江对岸的高店村相望,北紧连高山、和平村。南与小坪寨毗连(藏族),西与克约寨接壤,一条溪水从寨中穿过汇入岷江。寨子四周的高山:东面为东山刳儿坪,南面有马里山,西面为终年积雪的雪隆包山(海拨 5313 米),是全寨祟敬和祭祀的最高神山,北面为高东山。

  48. 四川省绵阳市黑水村民居2 [1924MB]

    村庄历史及现状:马槽乡黑水村属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个羌族村落之一,其总面积 44384h㎡,其有一半都在保护区境内。村落所处地内部降水丰富,植被茂密,气候凉爽;面朝黑水沟,背靠余家山,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因其典型的地理环境,村落得以保存并发展了极具特色的吊脚式羌族板屋坡屋顶民居形式。 民居简介:民居建于半山坡上,建筑底层悬于半山腰为厕所与牲畜棚,以吊脚楼形式驾于山坡上。

  49. 香格里拉市幸福村 [15543MB]

    幸福村隶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距乡政府所在地20.00 公里,乡道路为路,交通方便,辖15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00户,有乡村人口2039 人,其中农业人口2039 人,劳动力1503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03 人。 全村国土面积183.46 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452.70 亩,林地273744.00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幸福村隶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距乡政府所在地20.00 公里,乡道路为路,交通方便,辖15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00户,有乡村人口2039 人,其中农业人口2039 人,劳动力1503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03 人。 全村国土面积183.46 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452.70 亩,林地273744.00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3.13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6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运输为主。收入383.13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6元。

  50. 宣汉游客接待中心 [279MB]

    方案一模仿巴人干栏式建筑,重点表现了先秦时代木构建筑的形象。应用了略有收分的砖石台基、截面尺度较大的木构杆件,坡屋顶和披檐等元素,以探索一种与古为新的表现形式。 方案二由石头砌筑的体块穿插而成。概念来源于巴人石头城,体现巴人石砌建筑粗犷、厚重的风格。 方案三: 1、新中式风格,整体呼应巴人建筑风格 ,平面“L”型布局,对入口起引导性作用。 2、平缓的屋顶,即融入巴人建筑元素的同时又使建筑丝毫不缺乏现代感。

  51. 云南出冬瓜村建筑数据1 [5438MB]

    出冬瓜村隶属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地处三台山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交通方便,属于南亚热带低热丘陵气候。民居仍保留着德昂族传统的四檐出水建筑风格,为正方形干栏式竹木建筑,室内顺梁开前后两道门,中间的通道将屋内分成两部分。右侧为客房,设火塘,供佛像;左侧为家人卧房,以竹篾随意分隔,无门,只挡一布帘,通风透光。正门一边搭晒台,用来晒粮、晒衣服和洗漱。住房一侧多建有附房,用以堆柴、舂米、放置生产工具和杂物,屋内还保留着原始的火塘。

  52. 云南出冬瓜村建筑数据2 [2181MB]

    出冬瓜村隶属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地处三台山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交通方便,属于南亚热带低热丘陵气候。民居仍保留着德昂族传统的四檐出水建筑风格,为正方形干栏式竹木建筑,室内顺梁开前后两道门,中间的通道将屋内分成两部分。右侧为客房,设火塘,供佛像;左侧为家人卧房,以竹篾随意分隔,无门,只挡一布帘,通风透光。正门一边搭晒台,用来晒粮、晒衣服和洗漱。住房一侧多建有附房,用以堆柴、舂米、放置生产工具和杂物,屋内还保留着原始的火塘。

  53. 云南大理州云龙县诺邓村民居4 [783MB]

    该民居为白族新建民居,民居位于山区中,其形制仿照三坊一照壁民居,两侧厢房采用砖砌,正房依旧采用夯土砌筑。该民居除了主人居住生活外,还有一部分可以用于住宿,民居一侧厢房二层设计为活动平台,灰空间的设计使得二层空间变成了观景和休息的空间。

  54. 云南迪庆同乐村建筑数据1 [18089MB]

    同乐村是一个传统的傈僳族村寨。全村大概有100多户村民居住,同乐于2006年被云南省定为省级自然生态保护村,并于此逐渐发展其旅游。同乐村准确地理位置位于维西县叶枝镇南边,西侧为澜沧江,位于白马雪山南侧,海拔约为1840米。同乐村位于一个山地的山坡凹地处,国土面积约为60.95平方公里,同乐村四面环山,距离叶枝镇镇政府大概有9公里路程,并且交通十分不便利,仅有一条盘旋曲折随山而建的公路与外界相连。同乐村的建筑物都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比较普遍的木楞房和穿斗式木架房。

  55. 云南迪庆同乐村建筑数据2 [16748MB]

    同乐村是一个传统的傈僳族村寨。全村大概有100多户村民居住,同乐于2006年被云南省定为省级自然生态保护村,并于此逐渐发展其旅游。同乐村准确地理位置位于维西县叶枝镇南边,西侧为澜沧江,位于白马雪山南侧,海拔约为1840米。同乐村位于一个山地的山坡凹地处,国土面积约为60.95平方公里,同乐村四面环山,距离叶枝镇镇政府大概有9公里路程,并且交通十分不便利,仅有一条盘旋曲折随山而建的公路与外界相连。同乐村的建筑物都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比较普遍的木楞房和穿斗式木架房。

  56. 云南迪庆同乐村建筑数据3 [14792MB]

    同乐村是一个传统的傈僳族村寨。全村大概有100多户村民居住,同乐于2006年被云南省定为省级自然生态保护村,并于此逐渐发展其旅游。同乐村准确地理位置位于维西县叶枝镇南边,西侧为澜沧江,位于白马雪山南侧,海拔约为1840米。同乐村位于一个山地的山坡凹地处,国土面积约为60.95平方公里,同乐村四面环山,距离叶枝镇镇政府大概有9公里路程,并且交通十分不便利,仅有一条盘旋曲折随山而建的公路与外界相连。同乐村的建筑物都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比较普遍的木楞房和穿斗式木架房。

  57. 云南迪庆州德钦县霞若村1 [14695MB]

    霞若傈僳族乡位于云南省迪庆德钦县境东南部,地处国家级白马雪山保护区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是该县两个民族乡之一。霞若乡是个省级重点扶持的民族特困乡,生活着8000余傈僳族、藏族群众,近一半人口的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多种因素制约着乡里的经济社会发展,但交通是“瓶颈”,不解决道路的畅通问题,当地群众的脱贫无从谈起,可以说霞若傈僳族乡是云南农村、高寒山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

  58. 云南迪庆州德钦县霞若村2 [15154MB]

    霞若傈僳族乡位于云南省迪庆德钦县境东南部,地处国家级白马雪山保护区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是该县两个民族乡之一。霞若乡是个省级重点扶持的民族特困乡,生活着8000余傈僳族、藏族群众,近一半人口的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多种因素制约着乡里的经济社会发展,但交通是“瓶颈”,不解决道路的畅通问题,当地群众的脱贫无从谈起,可以说霞若傈僳族乡是云南农村、高寒山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

  59.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村三坊一照壁民居 [2322MB]

    诺邓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的云南省云龙县,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165公里,交通便利,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最高处的玉皇阁海拔为2100多米,高差较大。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诺邓村民居建筑式样基本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相同,有“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奇巧变化,风格也呈多样性。三坊一照壁民居:正房三间、厢房两间,皆为两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

  60.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村四合院民居 [2135MB]

    诺邓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的云南省云龙县,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165公里,交通便利,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最高处的玉皇阁海拔为2100多米,高差较大。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诺邓村民居建筑式样基本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相同,有“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奇巧变化,风格也呈多样性。四合一天井民居:建筑形制类似于一颗印,但天井较之一颗印大很多,紧靠大门所在墙壁内侧的廊子与正方腰檐下和两侧厢房腰檐下的廊子,共同组成围绕着内院的环形廊道。

  61.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村一颗印民居 [1679MB]

    诺邓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的云南省云龙县,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165公里,交通便利,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最高处的玉皇阁海拔为2100多米,高差较大。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诺邓村民居建筑式样基本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相同,有“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奇巧变化,风格也呈多样性。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62.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1 [16756MB]

    汤堆村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下面的一个村庄,该村庄位于滇西北交通枢纽,临近214国道,全村大约158 户人家,800 余人,村庄以藏民为主,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在农闲的季节,该村的村民以制陶业、采集业、运输业为谋生的手段,该村为传统的烧制黑陶的村子,其为村中长年以来延续的手工艺业,同时也是作为村里部分人家中除了务农的经济收入来源。

  63.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2 [18731MB]

    汤堆村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下面的一个村庄,该村庄位于滇西北交通枢纽,临近214国道,全村大约158 户人家,800 余人,村庄以藏民为主,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在农闲的季节,该村的村民以制陶业、采集业、运输业为谋生的手段,该村为传统的烧制黑陶的村子,其为村中长年以来延续的手工艺业,同时也是作为村里部分人家中除了务农的经济收入来源。

  64.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村民居 [45969MB]

    白沙村隶属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东邻木都村,南邻丽江市古城区,西邻文海村,北邻新善村。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89户,总人口1501人。村委会所在地离乡政府1.5千米。村辖区属坝区,冷凉气候。村内交通便利,村道以石板路、水泥路为主。 白沙村是丽江第一大家族土司木氏家族的发源地。根据历史记载,唐朝时期,南诏王封玉龙雪山为“北岳”的时候,木氏祖先就在这里设置了白沙街和北岳庙。白沙村保留了非常多的纳西风格建筑和文化古迹,白沙村市最具有纳西遗风的村。是最原生态的纳西族古村落。 白沙村村落建筑类型主要为四合院式:四合院由正房、厢房或经堂及宿舍楼围合而成,部分房屋正门旁边还设有门房。正房供家庭集体活动,是议事和炊事及祭祀场所。厢房或称经堂的楼,楼上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楼下住单身男子或为客人住房。宿舍楼或花楼,主要供女子居住。门楼上放草,楼下大门两边是畜厩。正屋结构复杂,屋后设夹壁,储存食物,并作为老人居室,正屋右侧为家庭主妇的起居室。

  65. 云南省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玉湖村 [103558MB]

    玉湖村,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8.00公里, 国土面积77.78平方公里,海拔3200.00米,年平均气温8.90℃,年降水量935.8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4074.00亩,其中人均耕地2.95亩;有林地49689.00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83户,有乡村人口1465人,其中农业人口1385人,劳动力73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42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76.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52.00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旅游业为主。

  66. 云南省潞西市江东乡高埂田村1 [20168MB]

    高埂田村隶属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江东乡,东邻龙陵县、南邻芒龙村、仙人洞村、西邻梁河县、北邻腾冲县,到乡政府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江东乡人民政府所在地25.5公里,距潞西市64公里。该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29人。全村国土面积6.45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5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甘蔗、茶叶等农作物。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67. 云南省潞西市江东乡高埂田村2 [20719MB]

    高埂田村隶属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江东乡,东邻龙陵县、南邻芒龙村、仙人洞村、西邻梁河县、北邻腾冲县,到乡政府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江东乡人民政府所在地25.5公里,距潞西市64公里。该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29人。全村国土面积6.45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5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甘蔗、茶叶等农作物。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68.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勐景来村 [16305MB]

    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景区占地5.6平方公里,其间有水田百余亩,鱼塘若干,田园风光真实自然,58座塔林密布,千年菩提树伫立;村寨古朴典雅,傣家人们热情好客,寨里114户傣家原味生活,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融入心灵的信仰与习俗,村寨里有佛寺、塔林、菩提树、古泉,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特色。寨子里的傣族村民依然延续并保留了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的造纸、打铁、制陶、榨糖和酿酒等工艺, 它们是活着的傣族民间手工艺。

  69. 云南西双版纳勐景来村傣族民居 [17759MB]

    因当地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70. 云山村民居1建筑数据 [1031MB]

    村庄历史及现状:云山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4公里,镇政府以南4公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丰富;村寨落于云鹫山半腰,四面环山,山间古树林立、郁郁葱葱。云山村古建筑群从创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经几百年的沧桑之后,至今仍能保持历史的原貌。2005年11月,云山村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民居简介:建筑由正房及两侧耳房、院墙围合成院落形式。建筑外围护结构为石墙,内部用木板进行空间分隔,分上下两层,一层为主要的生活空间,二层常做储物之用,也可兼做卧室。

  71. 云山村民居2建筑数据 [337MB]

    村庄历史及现状:云山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4公里,镇政府以南4公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丰富;村寨落于云鹫山半腰,四面环山,山间古树林立、郁郁葱葱。云山村古建筑群从创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经几百年的沧桑之后,至今仍能保持历史的原貌。2005年11月,云山村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民居简介:建筑为独栋式建筑,正房面阔两间,进深两间,平面类似方形。建筑外围护结构为石墙,内部用木板进行空间分隔,分上下两层,一层为主要的生活空间,二层常做储物之用,也可兼做卧室。

  72. 云阳市民活动中心 [1816MB]

    本案位于重庆三峡沿岸的历史城镇——云阳,一个被选定作为三峡库区人民搬迁试点的城镇之一。新城经过15年的发展,初具规模。为了尽快向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云阳市民活动中心的建设于2009年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了本案。

  73. 镇山村民居建筑数据 [16881MB]

    村庄历史及现状:贵阳花溪石板镇的镇山村,是明万历年间建造,村庄三面环山,己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杂居的自然村寨。村内尚存有古建屯墙、庙宇等历史遗迹。镇山村以其始建年代久远、民族风情古朴、民俗文化丰富而于1993年8月23日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贵州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 民居简介:建筑建立在缓坡上,南侧邻村内道路,由台阶拾级而上。建筑由正房及两侧耳房围合成开敞院落,院落朝向缓坡较低方向。正房为面阔五间,有吞口,堂屋除置大门外,还另置腰门。

  74. 镇远古镇民居1建筑数据 [4027MB]

    村庄历史及现状: 镇远民居在镇远府城沿河主街北侧至山腰处,为风火墙院落民居,分布在古巷道两侧。因受山地的制约形成了特殊的空间布局与建筑形态。镇远庭院民居的布局因地制宜,它与民族村寨的布局一样,随山就势,有效的利用了可建空间,因此,建筑平面不是矩形,没有中轴线,有些院落甚至不在同一标高上 民居简介:测绘民居是典型的二进四合院,院中保存得比较好,两百多年来一直由傅家的传人居住着。大门和阶梯采用的是镇远著名的“歪门斜道”,这样的设计其中两个重要的原因:1.风水;2.财不外露。建筑中精美的雕花以及拾级而上的二进院落,使其兼具江南民居之灵秀、山地民居之特色。

  75. 镇远古镇民居2建筑数据 [367MB]

    村庄历史及现状:镇远民居在镇远府城沿河主街北侧至山腰处,为风火墙院落民居,分布在古巷道两侧。因受山地的制约形成了特殊的空间布局与建筑形态。镇远庭院民居的布局因地制宜,它与民族村寨的布局一样,随山就势,有效的利用了可建空间,因此,建筑平面不是矩形,没有中轴线,有些院落甚至不在同一标高上。 民居简介:建筑始建于19世纪,依山而建,与周边民居左右相邻,建筑结构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

  76. 中国屯堡文化博物馆 [3MB]

    理念:“插标为界,跑马圈地”。屯堡源于大明朝的文化,是大明朝“插标为界,跑马圈地”的生活态势,博物馆的建筑形式由此导入,综合地势,以历史的脉络和现代的手法设计,外立面以“石头”元素装饰,干净的内部空间饰于木构肌理和垂花,以各馆不同的内容展示神秘的大明屯堡文化。

  77. 重庆市南川区大观园游客服务中心 [7941MB]

    大观园游客集散中心位于“十二金钗大观园”入口处。项目占地面积165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以“内山外海,浪漫大观”为设计策略,由游客集散中心、花海酒店、停车场等组成。 该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田原介绍,大观园游客集散中心于2018年10月开工,计划于今年10月建成投用,目前已完成基础施工,正在实施钢结构主体吊装、二次结构砌筑、土建工程等工作。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游客接待、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民宿体验、花海景观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也是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重要功能性设施,将大幅提升‘十二金钗大观园’乡村旅游度假区接待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南川乡村旅游升级,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区惠农集团副总经理梅会琳介绍,这里将以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平台“一个中心三大平台”为主体,综合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项基本功能,形成大观旅游综合体,推动大观园“景村一体、农旅融合”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带建设,推动景区、城市和乡村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营销、一体管理、一体服务。游客可使用“一卡通”“一票通”等形式,畅游大观园。

  78. 遵义市习水县土家付家村 [14819MB]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层台镇付家沟村位于层台镇西北部,距镇政府8公里,全村人口总数1151人,辖十个村民组,党员26人,行政面积为5.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450亩,荒山5000亩。主要由汉族、苗族、两个民族组成。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林业。以种植玉米、水稻、洋芋为主,是全国优质大米基地之一。

总文件量:1637130.75MB